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(典故“囊萤映雪)

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(典故“囊萤映雪)

最近天微凉,手指冰冷,再打字写文章时,难免觉得不利索。这时就想躲躲懒,要不去休息一下再写吧?然后我就真的跑去沙发葛优瘫了,泡热茶吃快小蛋糕,很是惬意。

可能我天生是脑子活跃的人,天马行空转了一圈之后突然想到了囊萤映雪的故事。没办法,我只好挪动我傲娇的臀回到书房继续写作了。

提起"囊萤映雪"的故事,相信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。不单是从书本、画册上看到过,老师、家长也会拿来教育孩子。

我的思绪不由飘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,距今大概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吧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"囊萤"的主角是车胤(约333年—约401年),字武子,是东晋南平郡人。"映雪"主人公是孙康,是南北朝时期,元嘉时候的人;元嘉(424年—453年)。

(南平郡:现在湖南津市、安乡、湖北公安一带)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一:"囊萤映雪"的典故

■车胤囊萤

车胤,他家境十分贫寒,温饱难以维持,更没有多余买灯油的钱,所以,她只能趁着白天的时候抓紧时间读书。

偶然一次晚上,他在院子里读书时,看到发光的萤火虫。灵机一动:能不能试试多抓一些萤火虫放在一起呢?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于是,他就去找了一个白绢口袋,抓了好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;然后把袋口扎牢,把它吊起来,就这样做成了小小的萤火虫灯。光线虽然很微弱,却也勉强可用来看书了。

自此以后,只要有萤火虫,车胤就去抓上一些来夜晚照亮。

由于他勤奋好学,最后终于成就大业,通过努力坐上了吏部尚书之职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■孙康映雪

孙康情况也和车胤差不多,由于没钱买灯油,晚上不能看书,只能天一黑就睡觉。虽然时间这样白白浪费,觉得非常可惜,却是无奈。

某个夜晚,他半夜从睡梦中醒来,迷迷糊糊侧头看向窗户,竟发现窗边挤进一丝光亮。原来是天下大雪了,雪光映在屋里,孙康很快意识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。

于是他倦意顿失,立即穿好衣服,取出书籍,来到屋外。外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,比屋里要亮多了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孙康同学丝毫不在意天寒地冻,当下到外面读起书来;雪地冰冷,手脚冻得僵硬了,就站起身来搓搓手指再跑上一圈。

此后,每当有雪的晚上,他都不放过这个机会,彻夜苦读诗书。

勤奋苦学终于使他成为了有识之士,最终得到朝廷重用,官至御史大夫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◆两位文人在家庭条件艰苦,学习环境贫瘠的情况下,依旧不忘刻苦读书。

借着萤光和雪光,不畏严寒酷暑始终坚持学问,最终上天不负有心人,终得功名回报多年勤奋。

穿越回到现代,看看自己的周围,我突然觉得真真羞愧,连跟他们对比的资格也没有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二:"囊萤映雪"被提出质疑

这是一个流传下来,人人传颂的故事。可是到了后来,有人提出了异议,有史为证。

◆明代《笑林》中记载一则故事,是这么写的:有一天,孙康去拜访车胤,结果发现他不在家。于是询问人去哪里了?门童说"他出去抓萤火虫了"。

而后车胤也去拜谢孙康,却看见孙康站在院子里,于是问他:你怎么不看书呀?

孙康答:我看今日这天气不像是会下雪的样子啊。显然对囊萤映雪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◆后来,到了清朝康熙年间,传闻皇帝想起年少学习时师傅曾给他讲过车胤囊萤夜读这个故事。

一时兴起也派人去捉了几百只萤火虫想试试效果,谁成想光线很是微弱,他根本就无法看清楚书册上的字,康熙帝瞬间觉得自己上了古人的当。

他在位的最后一年,还为此事下了一道圣旨:读书不可尽信也。告诉学子们书本上的东西不可全信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◇如此一来,这囊萤读书就变得很荒唐了。康熙皇帝捉了一堆萤火虫尚且看不清字,车胤才捉了几十只怎么就能勉强看书了呢,况且捉那么多的萤火虫容易么,费时又费力,捉虫子的时间就够读好多的内容了。

皇帝都怀疑囊萤的真实性了,那同样其他人也质疑映雪读书的故事。因为雪的光度也不是那么亮,况且也不可能天天下大雪吧?

再说了白天在雪地待一阵都感觉冻得受不了,更不用说晚上的温度。在那个衣不遮体、食不饱腹的年代,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○现代有些人,看到这些异议后,也加入了声讨行列里,并写出雷人标题说"囊萤映雪是千年骗局"。还有质疑"囊萤映雪"是在作秀,不提倡。

提倡个鬼,现代人能缺灯光,能缺成功的途径吗?不是这么比的吧。

○更有文章,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论,用最弱的日光灯和"囊虫映雪"来比,意思是生活中有些小能量的灯看起来就很费劲,萤火虫之光怎能看清。

有此等闲心,不若多看两本书如何?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三:"囊萤映雪"的时代背景

理智的人还是占据多数,更多的后来人则是对此给予了理解,认他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。

■东晋时期没有科举制度,选秀才都要通过举荐,地方举荐的孝廉和秀才都是要经过测试的。测试不通过,举荐人需要承担责任。

由于多数的富家子弟都不学无术,举荐人又不愿承担责任;只能通过书院选拔,而书院又不是一般贫困人能进得去的地方,有志之士只能靠举荐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■像车胤这种没有背景的寒门之士,要想有机会走出家门出人头地,谋求一席之地,只有靠他人举荐。如果要想获得被举荐的机会,总得有点名声才行。

古时候不也有不少人走孝道的路子,借孝道名声远扬,被举荐做官。这跟现代制造热点引发关注是一个道理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车胤借萤火虫之光读书,也算是另辟蹊径,即便萤火虫的亮光照不清书上的字,但这故事既然能流传下来也绝不会是无中生有,空穴来风,必定也是有过此举的。

再说后来车胤也确实因为这个方式成功出了名,并且当上了吏部尚书。这是重点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四:对文化质疑者的“批评”

日前偶然在博客看到一篇关于对历史文化此类质疑声的论述,讲得颇得我心,让人看了很是痛快。我总结了下,文章大约意思是这样说的:

我没有对书中作者的意图进行过考证,但私以为,这样的典故还是不做考究为好。至于说康熙帝的“试验”,大约是他闲来无公务时的无聊之举。

他留下来的话也不是没有益处的,书中之事不可尽信。但我认为,如果有哪位兴致高的,也可以拿“悬梁刺股”做个试验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如果说有人致力于生物学、光学研究,非要精确计算出萤火虫的亮度光度什么的,那算就是了,但那与文学艺术不相关。

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,根据科学研究证明,是的科学——鸳鸯是最水性杨花的动物。然而这并没有影响鸳鸯在艺术品中和人们心中的形象,那就是它依旧是忠贞爱情的象征。

千百年来,之所以没有人去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,不是不够聪明,而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科学命题,只是当作一种精神力量而使然。哪位要是以"囊萤不能照读"作为自己不读书的理由,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五:"囊萤映雪"的真正意义

的确如此,争议是为了推动进步,找出真理,而不是当成八卦来评头论足,如此较真作甚?

康熙是皇帝,兴致一来,随性吩咐,也免不了以此为乐,顺带高兴一把。普通人就不要大费周折再去证实这个问题,实在是意义不大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▲很多人忽略了,文化的本质就是传承,需要我们学习的是被颂扬的优秀品质。

我认为,根本就不需要去怀疑它的真实性。一千多年了,这个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。

众多文人学子从“囊萤映雪”身上学到了刻苦上进的精神,这种精神鼓舞了这些读书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。

典故“囊萤映雪”是假故事还是真刻苦?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承


△直到现在,仍然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经典励志的故事。而这样的故事古代并不少,例如:匡衡"凿壁偷光",司马光"警枕励志",祖逖的"闻鸡起舞"等等。

很多古代圣贤、名士,并不都是天生聪明,而是凭借后天的不懈努力而成才,他们的故事,对于现代人来说,道理是相同的。

想要出人头地、事业成功、也需要脚踏实地,艰苦努力,才能实现愿望。

▲所以说,故事所谓的虚实并不重要,也无需究其真伪。一千多年来,"囊萤映雪"传承下来的是一种精神,一种勇于战胜困难、刻苦勤奋、成就自我的精神。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。
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