殿试由谁主持(科举殿试谁主持)

殿试由谁主持(科举殿试谁主持)

引言

唐宋之后,书生在通过乡试、会试科举考试选拔后,最后还需要参加殿试。殿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。这一制度始创于武则天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“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,贡士殿试自此始”,《大唐新语》又记载“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。则天御洛阳城南门,亲自临试。”

考生万人,堪称唐代最强考团,到底是怎么回事?什么时间考试?在哪里举行?考了什么科目?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一、考试时间:狭义和广义两种时间界定

对于这场万人考试的时间,笔者认为两个时间跨度。狭义时间是公元690年2月,也就是举行殿试的日期。广义时间是公元688年至691年,从贡生的选拔举荐直到录用补录。

狭义考试时间 殿试直接由皇帝确定,以下诏书的形式通告全国。公元689年6月,武则天颁发《求访贤良诏》,要求满朝文武五品以上官员举荐贤良,集中参加殿试,规定了八个考试科目,但对于具体时间则未明确公布。主要原因还是在于,考生赶赴路程抵达时间不一。最终的考试日期,则有中书省发文来确定。

《求访贤良诏》:所司仍具为限程,副朕意焉。主者施行。

《通典》记载:“载初元年二月,策问贡人于洛城殿,数日方了”,也就是公元690年2月,这场殿试正式拉开帷幕,而且持续了数天才结束。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  • 广义考试时间 唐代每年都有“制举”考试,也是由皇帝主持,并下发诏书。显著不同为“殿试”由皇帝与考生见面。结合政治环境分析,在武则天称帝登基的前后四年里,也就是公元688年至691年期间,她为了招揽人才,制造舆论,特意策划了这场殿试。基于这个观点出发,考生为了参加这场殿试,从逐级选拔到最终殿试,前后跨度时间较长。

二、考试人数:是三万人还是一万人?

  • 蒙曼观点:三万人 2012年10月27日,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,在明州大学堂主讲《政启开元、治弘贞观——武则天的领导艺术》课程。其中提到了武则天推举科举制的办法有显著两点:一是将礼部上报的考生名单排序放在贡品之前,彻改历朝规矩;二是建立殿试制度,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之人,均可面见皇帝圣颜。蒙曼老师观点是“三万举子齐聚洛阳,为了见一见皇帝”。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  • 资料记载:近万人 在《大唐新语》中记载,“则天初革命,大搜遗逸四方之士,应制者向万人,则天御洛阳城南门,亲自临试”。作者刘肃观点是考生人数接近万人,对于《大唐新语》的文字记载,陈演恪先生认为所引用的史料“大都出自国史”。

笔者观点认为,“三万人”是全国累计考试人数粗略估计,包含了乡试会试,也涵盖了广义时间范围,即公元688年至691年之间,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,同时对应蒙曼老师“为了见一见皇帝”的观点。“向万人”则接近于殿试当天的赴京人数。

三、考试地点:洛阳城

封建权势空间里,宫殿无疑是最高级别行政地点,是皇权与地位的象征。作为殿试主要场所,考生能到金殿之上面见圣颜,会当做一生的荣耀。史书资料集中在洛城殿和洛阳城南门两个地方,但都归属于东都洛阳。武则天称帝后,就迁都洛阳,作为政治文化中心,成为殿试首选之地十分合理。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关于具体考试地点,结合人数综合考虑来看,洛城殿的几率大一些。因为当时是二月份,天气寒冷,作答时间较长,在室内宫殿举行合乎情理。如果在室外洛阳城南门,不被冻死才怪。此外,参加殿试也有优越的待遇条件,比如答题累了,皇帝会派人赏赐点心茶酒,晚上答题还会派人来点亮蜡烛。

《册府元龟》:“帝亲慰勉,有司常食外,更赐御厨珍撰及茶酒,礼甚优异”

考官方面,殿试虽为皇帝亲临,但由于殿试的考试规模较大,皇帝又是日理万机。殿试还安排了副考官,主要工作是负责评阅试卷,做出人员初选名单,报给皇帝亲自审核后,发诏张榜公布天下。

四、考试科目:公布8个科目,考试3个科目

  • 考试科目 武则天在《求访贤良诏》里,公布了八个科目,分别是人才、战略、道德、孝亲、儒家、文学、贞节、守职八个题目方向,要求官员举荐优秀人才,统一参加考试。但实际上,却只开考了3个科目:文学科、儒学科,还有一个拔萃科,并未在诏书里出现,其用意在出类拔萃,选拔人才。总体来看,殿试科目与皇帝个人爱好习惯、政治需要有关,武则天喜欢文学诗词,爱好书法舞蹈,文艺气息十分浓厚,所以开了文学科;希望借助儒家学说思想实现治国理想,所以开了儒学科;希望选拔优秀的综合人才协助政事,所以加了拔萃科。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  • 考试形式 皇帝亲自出题,采用笔试形式回答,每科答题三道。皇帝出题称作“策问”,多以国计民生、治国安邦引题,开头是“朕闻某某事件”,中间问“如何处理此类事情”,最后结尾“朕将亲阅”。考生上交的试卷作业,称作“策文”,又包含三个部分,开头“臣对曰”、措施“制策曰”、结尾“臣愚昧,谨对。”由此可见,策文有严格的格式和要求,少了哪个环节都会成为扣分项。在规定的时间和环境下,完成如此长篇宏论实属不易。据资料统计,每篇优秀策文大约4000字,用毛笔写完这些繁体汉字的确耗时不短,如果字迹工整楷书写毕,更是难上加难。有学者推测,如果8个科目全开考的话,至少写个几天几夜。所以,唐代十分看重殿试“策问”环节,由此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是优秀之辈。

《大唐新语》记载考试过程:“则天御洛阳城南门,亲自临试。张说对策,为天下第一。则天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,乃屈为第二等。”

阅卷完毕后,按照一二三四等排序张榜公布,通常一等甲科保留,二等乙科为第一名,也称“敕头”。

五、官职安排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张榜公布之后,在官阶安排上会考虑两个方面。如果是没有出身的百姓及第,成绩一般,则先解决出身编制问题,不授予官职。如果是有出身且无官职的及第,可授予校书郎、县尉九品官职。此外,六品以下官员如果及第,则晋级一等。

武则天推行殿试的原因分析

  • 政治需要。公元690年,武则天登基,改国号为周,年号为“载初”。唐氏皇族势力强大,充斥中央到地方,亟需平衡力量,获得各个阶层、派别的支持,是政治环境当务之急大事。

  • 改革需要。新政施行,必须革过鼎新,进行文化改革,从而影响政治、经济和社会。所以,以建立武周王朝可信人员为班底的队伍,就成了改革的人才缺口需要。

  • 舆论需要。武则天称帝,史无前例,对于女性获得政权,如何让老百姓、底层人民接受,如何让读书人接受,也是摆在武则天眼前的现实问题。让他们受益获利,则是压制负面舆论的有效措施。

唐代最强考团:万人赴洛阳殿试,武则天是怎么主持的?

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,她承接了“贞观之治”和“开元盛世”,继承了爱才惜才的用人策略,也奠定了文化繁荣的基础,使得盛唐文明得以繁荣名扬。学者万绳楠观点指出,从武则天执政算起,直至武则天去世,累计录取进士为1157人,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.5倍,太宗进士的5.6倍,对于选拔人才,提拔官员功不可没。

结语:公元690年2月的这场殿试,开启殿试制度先河,尽管史料记载较少,但主考官地位高、考生数量多、考试时间长,都是客观存在事实。它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形式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在普通平民入仕为官、选拔人才、发扬文化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推进意义。
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